打開封面印有“八一”軍徽的畢業(yè)證書,首頁的黑白證件照是一名阿爾及利亞青年。他叫布達烏德·盧納,是一名參加過阿爾及利亞獨立戰(zhàn)爭并曾來華接受飛行培訓的戰(zhàn)士。
60多年過去,照片中意氣風發(fā)的青年如今已兩鬢斑白,但照片背后的記憶依然清晰如昨。5月初,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記者在阿首都阿爾及爾采訪了盧納和他的老戰(zhàn)友德里德·艾哈邁德·拉赫達爾。
5月7日,阿爾及利亞老戰(zhàn)士布達烏德·盧納在阿爾及爾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展示他來華培訓取得的航空學校畢業(yè)證書。新華社記者徐永春攝
1958年,中國成為首個承認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的非阿拉伯國家。1959年至1961年間,阿臨時政府先后派出兩批共計27名學員赴華,接受飛行操控與地勤保障等方面的專業(yè)培訓。這些學員成為阿獨立后空軍建設的中堅力量。
現(xiàn)年逾九旬的盧納曾是一名轟炸機飛行員。他最初在敘利亞一所軍事學校接受基礎訓練,但當尋求更專業(yè)培訓時遇到了困難。“當時,臨時政府國防部長對我們說:‘唯一愿意接納你們前去培訓的是中國。’于是,我們出發(fā)了。”
1959年初,盧納抵達中國。“我們立刻被中國人民的活力與精神所震撼。那種感覺,就像回到了家。”
盧納所在的轟炸機飛行培訓小組駐扎在哈爾濱,學習操作伊爾-28轟炸機。他回憶說,中國不僅傳授軍事技能,更提供精神食糧。“中國人常說,物質(zhì)固然重要,但人是決定性的。這句話極具力量,對我影響深遠。”
更令盧納難忘的是中方的慷慨決定:主動提出把整座基地供給阿方學員使用一段時間,以便阿方自主培養(yǎng)未來的飛行教官。“他們從未想過控制我們,而是真誠地希望我們獨立自主。”盧納感激地說。
同樣在1959年,第二批赴華軍事學員抵達中國,在石家莊的航校接受戰(zhàn)斗機飛行培訓。拉赫達爾就是其中一員。
這張攝于1959年的照片顯示的是來華培訓的阿爾及利亞軍事學員與中國教官在一架戰(zhàn)機前合影。新華社發(fā)
在培訓基地,拉赫達爾曾問一名中方指導員:“為什么中國人愿意幫助我們?”這名指導員回答說:“我們不是為了利益而幫助你們。中國人知道什么叫被壓迫,所以我們必須支持爭取獨立解放的正義事業(yè)。”
拉赫達爾回憶說,當時中國航校裝備的是米格-15和米格-17戰(zhàn)斗機,其中米格-15曾參與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國把在米格-15戰(zhàn)機上獲得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
拉赫達爾說,中國的援助遠不止航空培訓。1962年阿獨立戰(zhàn)爭勝利后,更多阿學員前往中國參訓,雷達兵、通信兵、特種兵……“中國為阿爾及利亞系統(tǒng)培養(yǎng)一支現(xiàn)代化軍隊打下了基礎,這讓我們從游擊隊走向了正規(guī)軍。”
國家獨立后,盧納與拉赫達爾擔任軍隊高級職務,把在中國收獲的技能、精神與友誼繼續(xù)傳承。時至今日,兩位老戰(zhàn)士依然珍藏著許多當年的老照片,把其中的故事向記者娓娓道來。拉赫達爾指著其中一張1961年拍攝的照片動情地說:“看,這是我教官的兒子,我把他抱在懷里!”
盧納感慨道:“獨立戰(zhàn)爭中,我們得到了中國的幫助。阿爾及利亞獨立后,中國繼續(xù)支持我們的發(fā)展,從教育到農(nóng)業(yè),從工程到醫(yī)療,我們患難與共。”
時光荏苒,中阿兩國這段情誼跨越山海,歷久彌新。正如拉赫達爾所說:“在最困難的日子里,是中國站在我們身旁。這份情誼,我們永不忘。”(記者:徐永春;視頻:阮思潼、王松宇、李言)
本文鏈接:http://m.svtrjb.com/v-146-1559.html這份情誼,永不忘——阿爾及利亞老戰(zhàn)士追憶中國歲月
相關文章:
qq清晨問候語01-13
新版早安心語朋友圈26條10-19
2025年財務會計年終工作總結17篇(優(yōu)秀)01-07
家長學校邀請函04-15
宜昌三峽精彩的導游詞11-30
世界之窗的英語日記12-16
游三峽大壩作文12-05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4-08
中山貓文言文翻譯注釋12-30
文言文閱讀理解題:鄭遨11-16
會展活動接待禮儀注意事項12-14
最新新學期自我介紹08-02